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新型储能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4月26日,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召开,新型储能技术成为此次论坛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记者从该论坛获悉,中国科学院正在持续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产业化,与此同时,我国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运行良好。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新型储能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海生说,储能是将能量以某种形式或者设备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的过程,可以将间歇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变成连续的、稳定的、可控的能源,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而减少碳排放,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海生介绍,新型储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之外的新型储能方式,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方式和电池、氢能等化学储能方式。

在新型物理储能方面,中国科学院正在持续推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产业化。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3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顺利下线。今年4月基于该技术的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调试成功。

“压缩空气储能的优势包括规模比较大,单机可以做到100兆瓦至300兆瓦;寿命比较长,可以使用40年到50年;成本比较低,装机成本可以达到每千瓦时800元至1000元;储能周期不受限制等。目前该技术正处在从示范到产业化的过程之中。”陈海生说。

在新型化学储能方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先锋介绍,2022年,我国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辽宁省大连市正式并网发电,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该电站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技术支撑。

李先锋介绍,目前,该电站运行良好,2023年中旬开始接受辽宁省电网的调度,到2023年底调度运行了240多个循环,累计充放电量约1亿千瓦时。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中国科学院始终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核心任务,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部署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了系列重大应用创新成果。

“未来,中国科学院将持续加强国内外合作,强化基础研究,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能源产业提供更多新质生产力,确保科技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丁赤飚说。

最新相关

陕西"氢样本"

这两年“双碳”成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词,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需求,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

科技创新"串起"库车绿氢产业链

“从2023年6月投产以来,我们已生产约1.3万吨绿氢。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把绿氢产业链条串起来,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近日,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氢能项目管理专家方虎...

老工业基地尽显氢能发展新图景

8月15日早8时,晨光中,参加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的企业家车队驶向包头市达茂旗草原。车窗外,白色的风机与湛蓝的光伏板交相呼应,向着“天边”尽情铺展。这跃动的绿电画卷正是包头...

2025上半年隆基绿能同比减亏约27亿元

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1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亏26.61亿元,主要受益于运营提效促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下降,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技术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隆...

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投运

8月18日,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G25长深高速浙江杭州桐庐服务区(南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充电站建成投运。 据悉,桐庐服务区(南区)充电站共设有108台大功率快充桩。其中有4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