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业概况
1.1简介
煤炭,常被誉为“黑色的金子”,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三者的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在冶金和化学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原料角色。煤炭的形成经历了植物残骸埋藏于地层后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初期的生物化学作用主导下的细茵分解将植物残骸转变为泥炭,随后泥炭通过堆积和成岩作用演变为褐煤,褐煤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转化为烟煤,最终烟煤在持续的变质过程中生成无烟煤。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T 5751-2009),我国的煤炭可分为褐煤、烟煤、无烟煤三大类。褐煤碳化程度较低,含碳量通常在60%到70%之间,外观呈褐色,特点是含水量高、挥发分高、热值低、燃点低。烟煤的碳含量一般在74%到92%之间,多呈黑色且有光泽,具有较高的挥发分和热值,但易结渣、污染较大。无烟煤的碳含量通常在90%到98%之间,呈黑色且有金属光泽,特征包括低挥发分、高燃点、高热量和低污染。
煤炭在挥发分和粘结性方面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贫煤、瘦煤、焦煤、肥煤等多个亚类,这些分类在实际用途上决定了煤炭的不同用途,如动力煤、炼焦煤和其他煤化工用煤。动力煤主要用于发电、机车推进和锅炉燃烧等,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界定,无论煤种和热值,凡是销售给发电供热企业用作燃料的煤炭均视为动力煤。炼焦煤则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能够软化并形成焦炭的煤种,主要用于冶金焦、气化焦等。
煤化工则是将煤炭作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传统煤化工包括“煤-电石-PVC”、“煤-焦炭”、“煤-合成氨-尿素”等产业路线,而现代煤化工则以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学品为目标产品,涉及煤制油、煤制气等多种过程。
开采出来的原煤通常只经过选出可见矸石的初步处理,含有较高的灰分和硫分。通过洗选加工,如重介洗煤法,原煤经过磁选、脱水、浮选等流程,分离出煤中的矸石与其他杂质,得到满足不同质量要求的精煤。煤炭的粒度也对燃烧性能、运输效率和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按照《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GB/T 17608-2022),煤炭可划分为12个粒度类别,从特大块到粉煤不等。
1.2发展历程
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行业的变革直接关联到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战略。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从稳定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几个重要阶段。
稳定发展阶段(1949-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多个五年发展计划,煤炭行业得到了快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煤炭产业处于计划性生产制度之下,政府统一制定生产计划,保证了煤炭产运需的三方关系相对稳定,基本满足了当时迅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
市场引入阶段(1978-1992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煤炭行业随之进入市场引入阶段。政府开始放松对煤炭行业的控制,企业获得了部分自主经营权,能够根据当年的承包指标自主安排生产计划,并对部分自销煤炭自行定价。这一变化使得煤炭行业开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1年):随着中国政府逐步放开煤价和取消煤炭企业补贴,煤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除了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类型的煤炭取消了统一计划价格,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高速发展阶段(2002-2015年):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煤炭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上游煤炭产业的需求。从2002年开始,除发电用煤维持政府指导定价机制外,其余用途的煤炭均实行市场定价机制。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产能也快速增长。
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煤炭产业链下游需求的减少,煤炭产能开始出现过剩,整体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减少大约五亿吨的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化解产能过剩现象,维持市场供需平衡。这一阶段,煤炭行业的发展重点转向了效率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国家对能源结构和经济政策调整的响应,以及行业在全球能源变革背景下的自我调整和升级。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中国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侧重于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
1.3行业现状
在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显示出一些显著的特征。首先,该行业的生产保供政策延续,借助前期投放的先进产能贡献,国内煤炭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的煤炭产量达到了46.6亿吨,同比增加了2.9%,日均产量达到了1276万吨,这一数字创下了国内历史的最高水平。
图中国原煤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同时,国内需求的增加也推动了国际煤炭出口市场的重心回归亚洲地区,全年中国的进口煤及褐煤累计达到了4.7亿吨,同比增长61.8%,亦达到历史新高。扣除中国的煤炭出口量后,全年国内的煤炭净供应量为51.3亿吨,同比增长了7.2%。这一数据表明,中国自产煤炭供应的弹性不足,进口煤的补充作用及其影响变得日益重要,我国煤炭表观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9.3%,也是历史最高水平。
图中国煤炭进口也达到历史高位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然而,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几年煤炭产能的持续扩张面临难度。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将显著受到影响。首先,新建煤矿的建设周期较长,且服务年限通常达二三十年,而碳达峰目标距今不到10年,从投资回收期来看可能不合理。同时,在宏观政策和碳交易的约束下,新增煤炭产能的成本增加,这将使煤炭企业面临风电、光伏等替代能源的强力竞争,进一步影响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图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煤炭行业的亏损率已重回2016年的高位,后续扩大再生产能力可能受限。虽然近年来煤价较高,煤炭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所恢复,但前期资源整合导致的债务水平高企已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能力。此外,供给侧改革以来去产能的煤矿债务并没有随矿权一并消失,而是被集团公司承接,导致相关煤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截至2023年底,煤炭采选行业的合计负债达到4.52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幅1.66%,绝对值仍然偏高;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0.29%,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单位数为4934个,其中亏损单位数达到1788个,占比36%,比2015年煤炭行业最困难时期还高出4个百分点。
图煤炭行业负债率、负债总额仍处高位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对煤炭企业的投资和融资预计将持续受限,也影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2023年,中国煤炭企业50强中,国有企业占43家,占比86%,其中中央企业7家,占比14%,地方国企36家,占比72%。这表明中国煤炭企业以国企为主,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在碳中和到来之前,预计煤炭行业的前瞻性政策将陆续出台,如继续兼并重组,推进资产证券化等,为煤炭企业创造转型机会。通过数轮并购重组后,煤炭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规模化效应已取得一定成就。
第二章产业链、商业模式及政策监管
2.1产业链
中国煤炭行业产业链涵盖了从生产设备供应到煤炭开采及加工再到终端使用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成熟且复杂的系统。这个产业链分为三个主要环节:上游的生产设备供应、中游的煤炭开采及加工、以及下游的运输和需求。
图煤炭行业产业图谱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在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参与者为煤炭生产设备供应方,这包括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和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这些供应商提供了煤炭开采必需的各类工具和机械,其中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专注于生产工业炸药、雷管及相关产品,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开采中的巷道掘进及土石方剥离工程。由于这些产品涉及到国家安全,其生产和运输受到严格监管,使得行业呈现出区域性垄断的特征。相比之下,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则生产煤矿专用的大型机械如矿用卡车、挖掘机等,这些设备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还广泛应用于全球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领域。
中游环节是煤炭行业的核心,包括煤炭的开采、洗选加工等活动。煤炭从矿井中开采出来后,通常需经过一系列洗选过程以除去杂质,以达到不同行业的使用标准。这一环节的企业不仅拥有煤炭生产技术,还直接控制着煤炭的质量和供应量。
在产业链的下游,煤炭的运输和需求则展现了该行业的地理和经济特征。由于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主要的运输模式包括铁路和水路运输,形成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运输格局。需求方面,煤炭主要被用于电力、钢铁、建材等重工业领域,其中电力行业是最大的消费者。这些行业的景气度和经济周期直接影响着煤炭的价格和需求。
煤炭行业的特点是其明显的周期性,这不仅与宏观经济和行业投资紧密相关,还与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煤炭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直接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开工状态和增产决策,进一步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水平。
图煤炭的需求和供给框架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因此,中国煤炭行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链条,更是一个经济的晴雨表,其变化能够映射出宏观经济的动态和能源政策的调整方向。
2.2行业投资
中国煤炭行业近年来的投资情况直接反映了国家对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重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煤炭行业的投资模式和增长态势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2022年,中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较高增速阶段。在国家增产保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该年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了24.4%,其中民间投资增长更为显著,达到了39.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以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战略地位。
然而,进入2023年,这一投资增长态势开始出现回落。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12.1%,而民间投资的增速更是降至3.3%。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外对于清洁能源转型的压力,导致投资者对煤炭行业的未来增长潜力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图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在新增产能方面,煤矿的开发周期较长,从审批建设到投产通常需要3到5年的时间。根据2023-2025年预计投产的煤矿情况来看,这些矿山大多在2018至2022年间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或国家能源局的项目批复。煤矿的建设需经过多个部门的批准和审查,包括国土资源部门的采矿许可证和建设用地审批,生态环境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以及发改部门和安全监察局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的审查。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虽然国家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政策,2021年四季度煤矿开采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764%的高点,但这一高增长并未持续。产能利用率并未反映出继续上升的趋势,或已触顶。鉴于煤炭开采生产的安全问题,预计未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安全监察将持续严格,产能利用率可能整体维持在现有水平。
图产能利用率或已触顶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Wind
千际投行认为,尽管中国煤炭行业在2022年经历了一轮较高的投资增长,但2023年的投资增速显示出回落趋势。同时,新的产能增加受到严格控制,反映出国家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确保生产安全的双重压力下,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
2.3技术发展
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煤炭公司依次为:中国神华、兖州煤业、恒源煤电潞安环能、上海能源盘江股份、昊华能源、兰花科创、新集能源、大有能源等。
表国内专利排名前十煤炭公司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iFind
2.4政策监管
在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调整,这些政策旨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价格,并推动行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些措施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动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并在2023年3月24日宣布将此政策延长至年底。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强国内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降低进口煤炭成本,应对国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23年3月6日的发布会上强调,将继续强化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策略。政府着重于稳定煤炭生产,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并持续调控煤炭价格,确保其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包括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国家能源局在同年3月2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设定了到2030年建立完善的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体系的目标,强调利用高新技术提升煤炭行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2023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并确保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与价格的合理可控。
同年9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的意见,强调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推动矿山的安全治理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这对提高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末,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标志着对煤炭进口暂定零税率政策的结束。新的税率结构旨在调节市场,预计将提高煤炭进口成本,影响进口量,这可能会利好国内煤炭生产企业,支撑国内煤炭价格。
2023年的政策变化体现了中国在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市场稳定和推动行业升级方面的多管齐下策略。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煤炭行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预计将得到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向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财务、风险及竞争分析
3.1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分析煤炭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涉及对其收入构成、成本结构、资产与负债状况以及现金流动性的全面评估。这样的分析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首先,收入构成分析是了解企业盈利主要来源的关键。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煤炭销售、煤化工产品销售以及新能源投资回报等。其中,煤炭销售通常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价格和销量直接影响总收入水平。分析中会关注煤炭市场价格波动、销售策略的变化以及与主要客户的合同情况。
其次,成本和费用分析帮助评估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运营效率。煤炭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通常涵盖原材料、人工和折旧等,而销售成本则包括运输和市场推广费用。此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成本也逐渐成为煤炭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再来,资产和负债状况分析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稳定性。煤炭企业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如矿山设备和设施组成,同时也可能包括一定量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负债方面,长期和短期债务的比例、债务的成本以及偿债能力是分析的重点。特别是在行业低迷期,高负债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最后,现金流量分析是评估企业长期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操作性现金流量指出了企业核心业务活动的现金生成能力。投资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则分别反映了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和资本市场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煤炭企业的现金流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行业的周期性和资本密集型特征要求企业必须维持足够的现金流以支持日常运营和未来扩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投资者和管理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煤炭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为投资决策和企业战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图煤炭指数801950.SL财务数据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iFinD
煤炭产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3.2驱动因子
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包括经济增长、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当前的行业格局。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尤其是在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是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它们的扩张直接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尽管近年来中国在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在中国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其次,政策支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通过设定煤炭产量目标、调整进口关税和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来控制煤炭供应和价格。此外,政府还推动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减少无效和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效率。同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严格监管也大大减少了事故率,保护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产稳定。
技术进步也是推动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挖掘技术、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煤炭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智能矿山的建设使得煤炭开采过程更加精确和环保。此外,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进步,如提升煤炭燃烧效率、发展煤化工和煤电一体化技术,也助力了煤炭资源的高效和清洁转化。
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煤炭行业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对煤炭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这迫使中国煤炭企业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同时,全球能源政策的变动,如各国对煤炭进口关税的调整、环保标准的提升等,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煤炭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
我们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需求提供了市场动力,政策支持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保障,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环境友好性,而全球市场的变化则是对中国煤炭行业不断适应和挑战的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定义了中国煤炭行业的当前状况及未来趋势。
3.3风险分析
中国煤炭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多方面的风险。首先,随着政府加速煤炭供给释放,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此外,进口煤的持续增加也在加剧市场的供应压力,进口煤炭的价格竞争可能导致国内煤价下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导致煤炭需求复苏不及预期,这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的风险。
表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替代能源的发展对煤炭行业构成了长期威胁。水电的增加和新能源的消纳问题逐步解决,使得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煤炭发电。这种趋势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除了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外,煤炭企业还面临成本上升和运营挑战。生产成本的上涨,特别是由于环保规定更严格、设备更新需求增加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开始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企业分红意愿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资本获取的困难。此外,全球经济环境中利率的显著变化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债务融资的企业。
我们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多重风险交织的转型期。面对这些挑战,行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优化供应链,提高运营效率,并积极探索市场多元化以减少对传统煤炭市场的依赖。此外,加大技术创新和环保投入,提升煤炭的竞争力,同时寻求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也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通过这些措施,煤炭行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风险,稳健其在未来能源市场中的地位。
3.4竞争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以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和企业战略的框架。对于中国煤炭行业,这一模型可以透彻地揭示其竞争环境和市场力量。以下是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煤炭行业竞争状况的分析:
行业内竞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中国煤炭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尽管行业经历了近年的整合,大型国有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仍存在大量的中小矿企参与竞争。这些企业通常在规模、成本控制和效率上存在差异,加剧了价格竞争。此外,煤炭行业的固定成本高,退出壁垒较大,使得企业即使在不盈利的情况下也倾向于持续运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首先,煤炭开采需要巨额的初始投资,包括开采权、土地使用权和开采设备等。其次,政府对煤炭开采和环保的严格规定也增加了新进入者的合规成本。再加上现有企业的规模经济,新进入者需要克服高成本和严格的监管挑战。
替代品的威胁:随着全球和中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替代能源的发展迅速,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的成本逐渐降低且技术不断成熟,对煤炭行业构成了显著威胁。尤其是在政府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政策支持下,替代品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愈发显著。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煤炭行业的供应商主要是煤矿设备制造商和劳动力供应商。由于设备制造业相对集中,且设备通常需要特定定制,使得设备供应商在议价中占有较强的地位。然而,由于劳动力在中国相对充足,劳动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
买方的议价能力:煤炭的主要买方包括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规模庞大并且对煤炭需求量大,因此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特别是在煤炭供应过剩或需求减弱的时期,买方的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综上,中国煤炭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内部竞争和外部挑战。行业内竞争加剧、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较高、替代品威胁增大、供应商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以及大型买方的强势地位共同塑造了这一行业的竞争环境。未来,随着环境政策的进一步严格和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煤炭行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企业需不断适应这一变化,寻找新的增长和优化方向。
3.5主要参与企业
在中国煤炭行业中,核心动力煤企业仍然展示出强大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碳达峰政策的大背景下。这些企业通过年度长协合同获得了数量和价格的保障。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这些中长期合同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中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价格机制保持不变,基准价维持在675元/吨,而下水煤的价格区间为550-770元/吨。随着中国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逐步复苏,预计2024至2030年间,发电企业的国内耗煤量将继续增长,长协煤价相对于市场价有较大的让利空间,从而保证了核心煤炭企业的销售和盈利能力。
经济增速整体下行的环境中,低名义利率和高实际利率的组合环境有利于煤炭行业高股息率带来的估值提升。这种环境吸引了资金配置向煤炭等高股息资产。随着煤炭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公司资本开支的减少以及大股东对高分红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给出了高比例的分红承诺,预计未来煤炭行业的股息率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图高分红煤炭上市公司的分红承诺
来源: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山西证券
在这一环境中,值得关注的核心煤炭企业包括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矿能源、山煤国际、晋控股份、广汇能源和中煤能源。这些公司由于其稳健的盈利模式和长协合同的保障,被视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对于炼焦煤市场,其进口依赖度的大幅提高以及稀缺性的凸显,使得这一细分市场同样吸引了广泛关注。2023年以来,炼焦精煤的供应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主焦煤产量呈现收缩趋势,而配焦煤则普遍同比小幅增加。炼焦煤的低库存和市场化定价机制为其价格提供了较高的弹性,尤其在库存低位和需求旺季叠加时期。因此,在炼焦煤方面,建议关注平煤股份、淮北矿业、盘江股份、山西焦煤和冀中能源等公司。
碳达峰后,预计部分煤炭企业将在新型煤电一体化、综合能源集团以及新材料集团方面进行重大转型。在新能源赛道上,存在一定安全壁垒的煤煤炭企业,如电投能源、美锦能源、新集能源和华阳股份,预计将在行业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们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的这些企业在面对环境和政策压力的同时,通过稳定的合同保障、市场适应策略和向新能源转型的策略,展现出了其适应市场变化和未来增长潜力的能力。
第四章未来展望
中国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展望是多方面的,受国内外政策、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共同影响。虽然煤炭作为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其重要地位,但其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环保和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
首先,政策导向将继续对行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政府正致力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意味着煤炭行业将需要适应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如洁净煤技术、煤炭气化和液化等,来减少环境污染并提升能源效率。
其次,技术创新将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智能化矿山的建设、自动化采掘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将大幅提高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效率。此外,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将有助于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然而,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行业构成了挑战。随着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预计将逐渐下降。这要求煤炭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探索与新能源并行的发展模式。
市场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直接影响煤炭消费。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波动、工业生产的变化以及能源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对煤炭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煤炭行业需要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灵活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过程。行业需要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环保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
作者:千际投行
封面:AI生成
END
原文标题:2024年中国煤炭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