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进博会"氢"风徐来 中氢源安助力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这场盛会的闭幕却是“溢出效应”的新开始。本次进博会从各个方面都传递着“绿色、低碳”的主题,从港口到飞机发动机,从材料制造到汽车、采暖设备,在各国都在寻求绿色低碳转型的当下,氢能依旧是各国实现能源变革发展的“宠儿”。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成功实现了氢能“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的储运条件,可实现氢能大规模、高安全、低成本的多领域、多场景应用,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大规模化发展,填补了氢能“高效、安全、低成本”储运的重要一环。

中国氢能产业链迅猛发展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六大展区中,有多个展区成为了氢能企业的主要展览领域,数百家欧美企业在高端技术类展区展示各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类商品备受青睐。

氢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场景在本届进博会不断涌现。汽车产业链中各企业都在展示氢能科技硬实力。在技术装备展区,相关企业带来了从燃料电池、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不少企业已在探索在液氢、加氢站等方面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机会。

本届进博会期间,氢能相关技术和产品在进博会上的曝光率大增,背后正是中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庞大市场孕育的无限潜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氢能产业链技术快速突破,关键环节技术自主化加快提升。中国氢能联盟和中国工程院专门就55项氢能细分技术做过详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有2项处于领跑位置、并跑19项、跟跑34项。由此可见,中国氢能产业链多数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带着“镣铐”跳舞的氢能产业

我国氢能产业链发展前景虽一片大好,但尚有几个难题亟待解决,氢能储运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长久以来,氢能储运技术的缺陷却一直在制约着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现有储运氢技术,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等,均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很难称其为“时代答案”。

气态储运是目前氢气的主流储运方式,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但它的储氢质量比极低,且存在高压特点,导致安全性不佳。

液氢储运也是一个较为久远的技术选项,在航天航空领域一直比较流行。低温液态储氢具有能量密度大、体积密度大、加注时间短等优点,但液化系统高能耗、储氢容器绝热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等缺点,氢能源产业商业化发展在它面前,只能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则看上去非常友好。氢气的有机液态储运是利用氢气与有机介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储存、运输和释放。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有机液储运氢是以有机液作为溶剂,将氢气“溶解”进行储存运输,在应用时再将氢气“析出”。

安全有机液稳定性高、储氢密度大、储存和远距离运输安全、设备和管路易保养、技术成本低、储氢介质可多次循环使用,是一种可行的氢能储运方法。此外,液态有机储氢介质物理性质与汽油、柴油相近,可利用现有汽油、柴油基础设施进行输运,大大降低后期规模化应用成本。

市面上也急需一项成熟技术,满足氢能源长时间储存和长距离运输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目标的运输保障技术。

中氢源安助力氢能高效发展

进博会的“氢”装上阵,是当下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双碳政策的带动下,氢能源正渐渐显现其优势,稳步进占能源市场更大份额,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也将迎来一波迅猛发展。

中氢源安选择的正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有机液储运氢技术路线,且为国内唯一采用安全有机液储运氢作为技术发展路线的科技公司,有机液和含氢有机液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等特点,且为现有化工产品,后续规模化生产并无障碍。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可长时间储氢和长距离运氢,能够广泛利用可再生资源,结合自主开发的储氢设备,将氢能从气态能源转变为液态能源,并可实现多种方式运输,从根本上解决了氢的危化品属性,是最为理想的氢能储运形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有机液在储氢、储运、放氢过程中损耗极低,可循环使用,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中氢源安聚焦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用科技创造价值,开发出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系列储能产品、设备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最新相关

蓝昆氢能在全国首创零储能离网制氢

无需储能加持,仅靠光电就能安全制氢!5月11日,山东日照蓝昆氢能零储能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电解制氢模块无需配备任何储能装置,仅辅助系统需少量储能(3kWh)维持断电后的安全停机操作,在绿电纯离网...

贵州产!5个9的"足氢"

4个9的足金很多人见过,但是5个9的“足氢”多数人未必见过。5月10号,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将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西南地区首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

入局氢能源赛道,六盘水底气从何而来?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短缺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技术门槛高、行业授权限制、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人才供给,部分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专...

氢能列车在吉林落地,有新消息

吉林市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启动: 绿色交通赋能冰雪经济一、项目概况: 连接城市与雪场的绿色纽带4月29日,吉林市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召开专题会议,正...

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氢之路在何方?

近期,随着国内氢能的快速发展,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较为高效且低能耗、低成本的长距离氢能管道运输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示范,国内也不乏相关设施建设,但输氢管道的发展并未...

中国成为全球水电解制氢领域领导者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