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大连化物所基于活性分子稳定化机制开发出千瓦级有机液流电池电堆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张长昆研究员团队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电化学—原位/离位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揭示了电池实际工况中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分子的稳定化机理。研究发现,中间态自由基和还原态的稳定性对MB分子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和空气耐久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并基于此类分子,开发出千瓦级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堆,为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实用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液流电池(FBs)具有安全性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因其活性电对为通过有机合成或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有机小分子,具有结构可调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有机分子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进而造成容量的不可逆衰减。因此,开发空气稳定的高性能有机活性分子材料对有机液流电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工作中,团队通过研究电解液中的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电解液组分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电池容量。团队通过电化学—原位核磁共振技术发现,MB分子在电池运行时会发生归中反应生成自由基态;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自由基态和还原态在空气中的稳定是该分子电化学反应高度可逆和结构稳定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验证MB分子在有机液流电池中应用的可行性,团队组装了10节1000cm2的有机液流电池电堆,电堆的瞬时放电功率超过了1kW,并连续运行32天,容量几乎没有衰减。此外,团队还对MB电解液在高温70℃进行了加速寿命衰减测试,并分析了其可能的衰减机理。该项研究不仅阐释了有机活性分子的耐氧化机理,为分子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开发的千瓦级电堆有望为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关成果以“Insight into Air-stable Methylene Blue Catholyte towards kW-scale Practical Aqueous Organic Flow Batteri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DNL17联合培养研究生张永辉,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文/图张长昆、张永辉)

最新相关

贵州产!5个9的"足氢"

4个9的足金很多人见过,但是5个9的“足氢”多数人未必见过。5月10号,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将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西南地区首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

入局氢能源赛道,六盘水底气从何而来?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短缺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技术门槛高、行业授权限制、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人才供给,部分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专...

氢能列车在吉林落地,有新消息

吉林市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启动: 绿色交通赋能冰雪经济一、项目概况: 连接城市与雪场的绿色纽带4月29日,吉林市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召开专题会议,正...

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氢之路在何方?

近期,随着国内氢能的快速发展,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较为高效且低能耗、低成本的长距离氢能管道运输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示范,国内也不乏相关设施建设,但输氢管道的发展并未...

中国成为全球水电解制氢领域领导者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