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宁德时代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能与锂电池集成混用

电车汇消息:今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曾毓群称:“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互兼容互补,所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也是我们这个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宁德时代开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有以下这些主要的性能指标:

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60Wh/kg,

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

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在系统集成效率方面,可以达到80%以上。

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博士称,钠离子电池在热稳定性方面,已经超越了国家动力电池强标的安全要求。

总体来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是,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在电池系统集成方面,宁德时代还开发了AB电池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与锂离子电池的集成混合共用。

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同时集成到同一个电池系统里,将两种电池按一定的比例和排列进行混搭、串联、并联、集成,通过BMS的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这样可以实现取长补短,既弥补了钠离子电池在现阶段的能量密度短板,也发挥出了它高功率、低温性能的优势。这样的锂-钠电池系统就能适配更多应用场景。

黄起森介绍说,钠的化学性质,电池工作原理都和锂非常相似,它在元素周期表里属于同一主族,电池工作原理都是摇椅式。钠的地壳元素含量排名第六,这就意味着它的资源非常的丰富,那与小巧的锂离子一对比,钠离子它就是一个大胖子,它更大。这就意味着在电池的运行过程中,钠离子在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对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钠离子电池在正极材料方面,目前具有潜在商业化价值的有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两类材料,它们的克容量已经达到了160mAh/g,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当。

宁德时代构建了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能够在原子级别上对材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设计仿真。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宁德时代对材料的体相结构进行电荷重排,对材料表面进行重新的设计,解决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使创新的材料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在负极材料方面,由于钠离子无法像锂离子一样在石墨层间自由的穿梭,宁德时代开发了能够让大量的钠离子存储和快速通行、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这种硬碳材料克容量可达350mAh/g以上,还具备优异的循环性能,那整体性能指标与现有的石墨是相当的。

在电解液方面,宁德时代开发了适配这样的正极负极材料的新型独特电解液体系,在制造工艺方面可以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和设备相兼容。

黄起森称,宁德时代的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进入TWh时代,如同30年前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将开辟出一条新的商业化电池路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宁德时代,已经开始进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布局,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

文章摘自电车汇20210729发自北京

最新相关

贵州产!5个9的"足氢"

4个9的足金很多人见过,但是5个9的“足氢”多数人未必见过。5月10号,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将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西南地区首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

入局氢能源赛道,六盘水底气从何而来?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短缺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技术门槛高、行业授权限制、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人才供给,部分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专...

氢能列车在吉林落地,有新消息

吉林市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启动: 绿色交通赋能冰雪经济一、项目概况: 连接城市与雪场的绿色纽带4月29日,吉林市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召开专题会议,正...

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氢之路在何方?

近期,随着国内氢能的快速发展,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较为高效且低能耗、低成本的长距离氢能管道运输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示范,国内也不乏相关设施建设,但输氢管道的发展并未...

中国成为全球水电解制氢领域领导者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