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动力电池回收中,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

截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业界与研究机构也普遍认为动力电池在未来2-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然而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存在着小作坊猖獗的现象。据中国证券报近期消息,一位在工信部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里企业的负责人称,“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废品卖成奢侈品。”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18年~2020年,符合“白名单”规定的企业仅回收到了不到20%的退役电池。因何会有如此现象?动力电池回收难题要如何破解?

01

仍处产业化初期

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力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初期,拆解技术和利用空间有限。

由于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品类繁多,电池机构复杂且无特定标准,不同技术路线的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应的处理方式就会有所不同。目前,退役电池一般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两种处置方式。

无论是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面临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行业技术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如梯次利用仍存在效率偏低,电池剩余寿命及一致性评估等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在再生利用上,前端预处理多采用整体破碎发,选择性除杂技术低,回收率不理想;后端冶炼采用湿法回收技术,能耗高且污染大。

由于电池在尺寸、结构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电池拆解较为复杂,效率低下,回收工艺成本高。尽管有一批龙头企业在智能化拆解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但综合优势并不明显,手工拆解仍是主要的作业方式。

同时,正规企业的技术、环保投入占比不少,而非规范企业、小作坊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固定资产、生产成本等方面投入都很低,在回收价格上有极大的优势,通常会进行高价回收,挤压正规渠道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这也导致了小作坊的泛滥。

此外,由于报废电池的再利用必须经过品质检测和状态评估,而前期电池一致性差,缺乏完整的数据记录,设备和人工成本较高,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无法保障。

因而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较低,使得很多企业和资本望而却步。

02

回收体系模糊

“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还跟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有关。

所谓的“正规军”,一般指是列入工信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名单”的企业。2018年,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名单,包括华友循环、格林美等5家企业。

2022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名单共41家,其中不乏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这样的“巨头”身影,旺能环境、腾远钴业等多家上市公司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或相关下属企业被猎物名单。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对于白名单企业,目前并没有给予强制性的保护,也没有真正将责任落实,明确处罚细则的法规。

于是很多企业在寻找回收合作伙伴的时候,并不需要从白名单企业中筛选,而是“价高者得”,这就给了小作坊机会。因此行业仍存在政策法规强制性不足、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小作坊”与“正规军”之间存在货源之争。

由于近年来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再加上我国回收体系起步较晚,高额利润空间、宽松监管环境驱使贸易商和非正规回收市场主体也想来分一杯羹,纷纷采取类似“法拍”的不合理价格竞争方式来进行回收报废动力电池,使得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非法渠道。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目前流向白名单企业的退役电池只有不到25%,有75%的业务被小作坊以及尚未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消化。

03

重视大数据赋能

无论如何,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了企业面前。

短期来看,电池回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各家还是处在一个争渠道的过程。但长期来看,随着汽车厂商、电池厂商不断加紧布局建设自有回收体系,让回收市场更透明、更规范,只有在规模、资金和技术上均占优势的化工集团才能完成。

多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专家认为,大数据赋能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升尤为重要。

利用大数据,可以给每一块电池、每一组电池设立简历,并对电池应用过程中容量损失、状态、寿命等进行评估,可以大幅降低时间和人工成本。

全流程进行信息采集管理,从电池的入库、拆解、分选、重组、运营、再生,整个环节建立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回收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并把溯源平台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全面打通,全面共享。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有待政府进行有效引导。

目前,相关部门已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指明了方向,但见效仍需时日。对此,专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需要从顶层谋划,在前端就要考虑后端的回收利用。

总的来说,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才刚刚起步,存在不规范、规模小等不足,但随着未来政策的落实还动力电池回收潮的到来,新能源产业链的热度一定会传导到动力电池回收上。

原文标题:动力电池回收中,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

最新相关

贵州产!5个9的"足氢"

4个9的足金很多人见过,但是5个9的“足氢”多数人未必见过。5月10号,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将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西南地区首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

入局氢能源赛道,六盘水底气从何而来?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短缺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技术门槛高、行业授权限制、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人才供给,部分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专...

氢能列车在吉林落地,有新消息

吉林市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启动: 绿色交通赋能冰雪经济一、项目概况: 连接城市与雪场的绿色纽带4月29日,吉林市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召开专题会议,正...

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氢之路在何方?

近期,随着国内氢能的快速发展,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较为高效且低能耗、低成本的长距离氢能管道运输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示范,国内也不乏相关设施建设,但输氢管道的发展并未...

中国成为全球水电解制氢领域领导者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