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基于空气稳定萘型衍生物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张长昆研究员团队联合长春应化所李胜海研究员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提出了原位电化学氧化合成方法,制备出耐氧性的萘衍生物,其在液流电池中作为正极活性分子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在正极电解液连续鼓入空气的条件下,该电池仍能够稳定循环600圈(超过20天)以上,证明了萘衍生物正极活性分子具有优异的空气稳定性。基于此,团队实现千克级分子制备,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电堆测试。

液流电池有机活性分子的稳定性和成本是重要评价标准。目前,有机活性分子面临水溶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差、合成成本高等问题。尤其在非惰性气体保护下,有机活性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受到巨大的挑战。

本工作中,为合成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有机活性分子,李先锋和张长昆团队以大宗性化学品羟基萘作为底物,采用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相结合的制备策略,制备出多取代基修饰的萘醌活性分子。该方法简单高效,无需复杂的分离纯化过程,简化了合成步骤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此外,团队通过原位核磁共振和离线液质联用等谱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结构衍生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电化学氧化阶段,萘衍生物羟基对位侧的苄胺官能团离去,并与水反应氧化生成萘醌,进一步与水加成生成多取代的萘醌活性分子。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胺官能团提高了萘醌分子的溶解性的同时对分子活性中心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升了高浓度电解液的稳定性。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一体化装置将萘活性分子的合成过程进行放大,单次可制备5千克萘衍生物分子,并进行了电堆稳定性测试。

该研究有望为低成本、高稳定液流电池活性分子的结构设计及合成方法优化提供新思路,有助于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规模化和实用化。

上述成果以“Air-stable naphthalene derivative-based electrolytes for sustainable aqueous flow batteri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上。该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大连化物所DNL17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赵子铭(已毕业)和李天宇副研究员。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滨海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A类先导专项“基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储能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的支持。

最新相关

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下线

记者10月23日获悉,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中车现代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大会正式发布,标志我国在绿色轨道交通领域实现全新突破,氢能驱动城市出行迈入崭...

大连发布氢能产业全链条标准体系

记者10月23日获悉,大连市于近日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该体系聚焦大连市“氢能交通示范城”“海洋氢能创新中心”定位,覆盖从制备、储运、加注到应用、检测及产业服务的全...

苏州加快打造"氢走廊"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吴江东太湖畔迎来100辆第二代氢能助力车,市民、游客获得更新鲜更环保的游玩体验。据悉,这款车由苏州溯驭技术有限公司推出,该公司在氢动力低空飞行器、热电联供系统、多功率...

氢能产业规模化,节点到来了吗

对话嘉宾边广琦(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唐叔贤(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雷(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彭烁君(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彭超才(阳光电源副总裁、阳...

检验检测如何守护"氢安全"

近日,一场围绕氢能产业的“质量对话”在辽宁大连展开。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的活动之一,“检验检测赋能氢能产业发展”专题交流会议上,政府部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