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工信部引导锂电高质量发展: 给定电池性能目标

《科创板日报》(编辑郑远方),今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下称“《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同时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条件》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对企业多方面作出指导。具体来看:

一方面,对企业所用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出明确定性、定量要求;

另一方面,则对电池和电池组能量密度,以及正负极材料比容、隔膜拉伸强度、电解液的四大主材产品性能作出定量规定。其中,动力性电池目标数据为: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18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20Wh/kg;功率型电池功率密度≥700W/kg,电池组功率密度≥500W/kg。

与之对应的,目前传统电池包能量密度平均为180Wh/kg。蔚来9月底发布的三元铁锂标准续航电池包能量密度为142Wh/kg;多家厂商竞逐的4680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条件》中“检测”这一道电池制造环节被多次提及。

盘面上,锂电设备中,中国电研今早上涨7.06%,报32.28元/股;杭可科技上涨3.66%、星云股份涨1.47%――三者主营业务均为检测设备/后道设备。

回归技术本源聚焦发展主线

从上述文件来看,工信部本次的两大基调是避免粗放式发展、鼓励技术创新。而技术进步、降本增效不仅是业内厂商的追求,同样也是市场消费者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

这些发展目标需从产业链多环节切入,共同发力。那么,从电池及四大主材来看,有哪些技术路线有望受惠?

首先,从电池本身来说,主要有两大具体方向。

第一是结构创新,主要手段便是做大电芯。其中方形电池优势独特;圆柱电池中,近期风头大盛的4680电池有望将能量提升5倍;软包则有望在固态导入,扩大应用。

第二是结构集约化,向无模组化演进。宁德时代的CTP、比亚迪刀片电池并非是重点,未来CTC等技术有望实现更高程度集成。

其次,从材料来看,同样也是降本增效一大突破口。《Nature Energy》曾对三元NCM/石墨型电芯进行成本拆分,其中材料成本占电芯成本比例达到74.9%,其中正极材料在材料成本中占比约五成。

正极角度:短期1-2年来说,高镍正极已商用,是较明确的开发及应用方向;中期3-5年,富锂锰基、高电压正极等更满足比能要求;长期8-10年,无锂正极的应用将使体系发生较大革新。值得一提的是,五矿证券指出,磷酸锰铁锂(LMFP)是重要的新型材料开发方向。

负极角度:目前石墨负极仍是主流,但其比容已接近上限,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是研发热点。其中,硅基负极路线中,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宁德时代等已相继布局,广汽埃安全球首次将新型硅负极材料应用到大型动力电池电芯产品,贝特瑞已实现硅碳负极量产,杉杉股份、江西紫宸等具备小量试产能力。

电解液角度:固态电池是必须直面的远景技术,其核心之一是固态电解质的开发。目前,蜂巢能源已发布基于凝胶电解液的动力电池产品,蔚来则预计2022年交付基于混合固液电解质的150kWh固态电池包。

隔膜角度:五矿证券上述报告认为,聚烯烃材料及添加剂作为隔膜基体材料,未来仍将是主流产品。但长期看,产业仍会有可预期的变化。一方面,大储能时代临近,驱动隔膜轻薄化、新材料发展;另一方面,全固态电池无需液态电解质与传统隔膜。

从电池行业整体说来,高壁垒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深厚的技术积淀;精益生产,极限制造创新;有效、高质的产能扩张,形成规模效应;构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与全球领军车企深度协作。

由此看来,机构认为有利于形成强者更强的行业格局,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强化。

来源:科创板日报郑远方

最新相关

蓝昆氢能在全国首创零储能离网制氢

无需储能加持,仅靠光电就能安全制氢!5月11日,山东日照蓝昆氢能零储能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电解制氢模块无需配备任何储能装置,仅辅助系统需少量储能(3kWh)维持断电后的安全停机操作,在绿电纯离网...

贵州产!5个9的"足氢"

4个9的足金很多人见过,但是5个9的“足氢”多数人未必见过。5月10号,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将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西南地区首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

加快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突破

4月28,国家能源局公开发布的我国首份氢能发展报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

入局氢能源赛道,六盘水底气从何而来?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短缺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技术门槛高、行业授权限制、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人才供给,部分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专...

氢能列车在吉林落地,有新消息

吉林市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启动: 绿色交通赋能冰雪经济一、项目概况: 连接城市与雪场的绿色纽带4月29日,吉林市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召开专题会议,正...

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氢之路在何方?

近期,随着国内氢能的快速发展,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较为高效且低能耗、低成本的长距离氢能管道运输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示范,国内也不乏相关设施建设,但输氢管道的发展并未...

中国成为全球水电解制氢领域领导者

日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