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在多方助推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28日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介绍,氢能产业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中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形成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带动产业规模十万亿级。

目前中国已在多地开展氢能试点。在张家口,绿色氢源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张家口市副市长白晶在论坛上介绍,张家口目前已建成制氢项目7个,制氢产能达每天22吨;先后培育和引进氢能产业链企业35家,完成投资52.96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陕西省榆林市也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忠介绍说,榆林市氢能科技研发多点开花,建成了世界首个以氢储能的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用氢、储氢等环节,此外还有装备制造。据陈学东介绍,中国氢气产能超过每年4000万吨,为全球最大,2022年实际产量3781万吨。

加氢站是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2023年底,全球建成加氢站998座,其中约30%为液氢站。中国建成加氢站421座,是全球最多的,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区。

在用氢环节,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稳步推进,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多元应用生态加速形成。数据显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1.4万辆(全球7.9万辆),客车、卡车、叉车等正在示范运行。中国在西北建设光伏/风力发电+氢储能示范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

中国围绕氢能材料、氢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了一批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氢能技术创新的重点燃料电池/电解装置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还需要继续优化升级。

不过,总体而言,目前全球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商业化前期。展望未来,安全问题仍是氢能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不论采用何种储运方式,氢能储运装备一旦失效,可能引发泄漏、燃烧、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氢能储运装备安全运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迫切需求”,陈学东表示。

发展氢能产业还需要持续科技创新,进行氢能领域的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关键装备以及颠覆性技术攻关。陈学东说,在制氢和用氢环节,现有技术足够支撑氢能产业培育。而在储运环节,氢气储运是氢能产业链最重要环节,关系氢能使用安全性和经济性,日益成为瓶颈问题。

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中国工信部将积极打造氢能园区、氢能社区等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氢能在风光大基地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领域的替代应用,推动氢能在航空、船舶、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验证。

此外成本也是氢能商业化的关键。欧阳明高认为,目前氢能已认知的价值是战略价值,由此催生了氢能热。但亟待开发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核心是性价比,源头是绿氢的成本。因此应以富余绿电低成本制氢为源头,以多元化、大规模商业示范应用场景为龙头拉动,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最新相关

包头氢能产业的"奇妙旅程"

这两天有两大新闻特别吸睛,一个是内蒙古首座低压固态加氢示范站建成,另一个是北方稀土贮氢公司氢能电动两轮车下线,这两件事看似独立,但它们都是北方稀土打造的“稀土固态储氢材料-系统集...

湖南最大新能源"飞地"宁夏并网发电

继“宁电入湘”工程正式投产后,湖南能源发展再迎里程碑。在距离湖南1500公里的宁夏红寺堡戈壁滩上,由湖南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红寺堡区3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光伏反内卷: 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聚焦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会议提出,光伏产业各方要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光伏产业高...

江苏: "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在张家港的街头,你可能会遇到这种特别的公交车: 它们不“喝”油,只加“氢”。进站10分钟,就“能量满满”重新出发。这背后是江苏氢能产业的“硬实力&rdquo...

ABC分置法的背后是什么?

在光伏产业追求极致效率的道路上,BC电池因其正面无栅线、100%受光的特性,一直被行业公认为单结晶硅技术路线的终极形态。然而,自1975年首次被提出以来,BC技术因制造难度极高、成本居高不下,长...

《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

8月27日,在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以下简称《产业发展指数》),动态跟踪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与新需求,为行业高质量发...

陕西"氢样本"

这两年“双碳”成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词,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需求,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