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借十部门东风,氢能交通跑多快

《指导意见》将氢能置于交通能源转型的核心位置,并勾勒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犹如给我国氢能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指导意见》在氢能方面提出了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柔性制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氢能轨道交通及航运、建设绿色燃料及储运加注等内容。这份文件不仅将氢能置于交通能源转型的核心位置,而且通过系统布局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创新体系、装备应用场景,勾勒出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氢能应用骨架

《指导意见》明确了氢能交通的发展路径,重点聚焦三大实施方向。第一个实施方向,是推进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多元应用。其中,明确提出“建设氢能基础设施”的核心任务,要求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交通枢纽等关键节点布局加氢站网络。这一部署直击氢能产业发展痛点——储运加注体系不完善。

按照部署,将会逐步完善多元化氢能储运方式,积极稳妥推广气态、液态、固态储运技术,同时鼓励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清洁能源制氢,形成“制—储—运—加—用”全链条闭环。

在具体实施层面,《指导意见》要求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等场所成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特别强调“推动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开展新能源汽车绿电就地直充”,为氢能重卡、氢能客车等交通装备提供了能源补给保障。

以京沪高速为例。若在沿线服务区每200公里布局一座加氢站,将形成贯通中国东部经济带的氢能走廊,助力氢能车辆实现跨区域运输。

交通枢纽场站的氢能开发利用更具有战略价值。《指导意见》要求枢纽场站“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资源”,意味着未来高铁站、机场、港口将成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的多功能综合体。目前,上海虹桥枢纽已启动“氢能港”建设,计划集成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加氢服务等功能,打造零碳交通枢纽样板。

交通装备革新:氢能应用场景全域拓展

政策红利正推动氢能应用从单一领域向全交通场景渗透。在铁路领域,《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推进电网结构薄弱地区长续航电动、氢能、混合动力等铁路新能源机车车辆规模化应用。”这为氢能火车商业化运营开辟了通道。目前,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市域列车已在成都实现试跑,续航里程达600公里,展现了氢能驱动重载铁路装备的技术可行性。

水运领域也迎来了氢能革命的窗口期。《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绿氢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应用”,特别强调“探索标准化燃料罐、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船舶设备共享共用”。这一举措将破解氢能船舶加注难题,推动内河航运绿色转型。

长江流域已启动千艘级氢能船舶更新计划,配套建设水上加氢站网络,预计到2030年氢能船舶保有量突破5000艘。

在公路运输领域,氢能重卡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应用”,氢能重卡凭借续航长、补能快、低温适应性强等优势,在钢铁运输、港口集卡等场景加速渗透。

河北唐山港区已投运百辆级氢能重卡车队,配套建设日加注能力2000公斤的加氢站,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30万棵树。

中国石化的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已经正式贯通,并将开始常态化运营。这条西部陆海“氢走廊”始于重庆,最终抵达广西钦州港,全程约1150公里,中途设有4座加氢站,将带动重庆、贵州、广西周边中短途支线物流应用场景,是我国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指导意见》的第二个实施方向,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提出要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明确将“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绿色燃料等产业培育”纳入重点任务,直指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在燃料电池领域,政策支持“开展铁路装备碳积分管理制度研究”,倒逼企业加大技术攻关。

目前,国内已实现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国产化,质子交换膜寿命突破2万小时,系统功率密度达到4.5kW/L,关键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储运技术突破,成为政策关注焦点。《指导意见》提出“积极稳妥推广多元化氢能储运方式”,涵盖高压气态、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固态储氢等多条技术路线。中石油管道局正在研发天然气掺氢输送技术,利用现有管网实现氢能低成本运输;航天科技集团开发的70MPa车载储氢瓶,质量储氢密度达5.7%,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智慧能源系统集成技术获得政策加持。《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新能源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多源转化与多能互补等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

产业生态构建:打造自主可控体系

《指导意见》的第三个实施方向,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协同”,提出要加强标准规范支撑,推进加氢站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

政策从标准制定、产业协同、金融支持等多维度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在标准体系方面,《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车网互动、动力电池、充(换)电站、加氢站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标准缺失难题。

目前,全国氢能标委会已发布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等国家标准32项,初步形成了技术标准框架。产业链协同创新获得政策赋能,《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金融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指导意见》提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氢能领域。

总体而言,《意见》通过为氢能产业提供政策指引,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应用的高质量发展。不过,尽管政策东风劲吹,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经济性瓶颈亟待突破。当前,氢能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较燃油车高30%~40%,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技术迭代、碳交易机制创新等路径降本增效。

储运安全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建立覆盖氢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标准与监管机制。公众认知接受度不足,需要加强氢能科普教育,消除“谈氢色变”心理。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突破的。

展望未来,随着《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中国氢能产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交通领域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形成“氢能走廊+区域网络”的基础设施布局;二是绿氢制备比例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5元/公斤以下;三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燃料电池、电解槽等领域涌现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本文作者单位为北极星氢能网公司

最新相关

借十部门东风,氢能交通跑多快

《指导意见》将氢能置于交通能源转型的核心位置,并勾勒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清晰路线图。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青山区: 氢能储能产业聚链成群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围绕包头市“3+5+N”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坚持“两新”导向,聚焦“五个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链长制&rd...

李宝犬: "氢"心淬炉火

李宝犬全国政协委员,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稀土储氢材料方向技术带头人。实验车间里,李宝犬停下调试,稍作休息。他的思绪飘向设备应用后的图景: 遥远的边防哨所和高原...

西藏革吉县30MW 光伏+储能项目顺利并网

西藏自治区革吉县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7月9日,由西电新能源总承包建设的西藏革吉县30MW 光伏+储能...

内蒙古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内蒙古氢能装备制造业正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覆盖制取、储存、运输、加氢及应用五大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区重点实施的9个氢能装备项目正在加快推...

英政府投入5亿英镑发展氢能

英政府网站6月13日消息,英政府13日确认投入逾5亿英镑建设氢能基础设施(作为“变革计划”组成部分),英国工业重镇将创造数千个清洁能源就业岗位。这项投资旨在将英国打造为清洁能源强...

突破技术壁垒 天津"氢能"出海远征

从百万营收的扬帆试水,到1.5亿元的壮阔航迹;从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到40余国贸易版图的璀璨点亮;从首个海外订单的破冰之旅,到140余个项目的稳健运营——作为中国制氢装备行业的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