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南海迎来氢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行的1000kg/d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正式落成启用。这不仅是我国氨氢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化运营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氢能产业链在“制、储、加、用”全环节实现闭环运营的新突破。
千公斤级氨制氢加氢一体站
技术领先、成本优化、场景落地
液氨作为氢载体,储运成本低、安全性高,是破解氢能规模化应用瓶颈的理想路径。低温高活性催化剂与小型集成模块化反应器的核心突破,使氨制氢技术首次在商业场景下实现高效、稳定、经济运行,为“绿氢”供给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目前单体产氢量最大的商业化氨制氢装备,该站以氨为氢能载体,采用先进的氨分解制氢技术,实现了氢能的高效、低碳、低成本制备。项目每日可稳定产出高纯氢1000公斤,为不少于100辆4.5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提供持续加注服务,直接服务于南海区绿色物流运输体系,有力支撑佛山地区氢能交通运力的规模化扩展,推动交通领域深度脱碳,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可实施的战略路径和产业支撑。
在技术路径上,该站依托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自主研发的低温氨分解制氢成套技术,在480℃工况下实现氨转化率超99.5%,较传统装置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具备现产现用、产能灵活调节等优势。项目通过“液氨直供—现场制氢—即时加氢”模式,彻底解决传统高压储氢的运输成本难题,较常规方式降低40%至50%。
在落成仪式上,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大紫金氢能董事长江莉龙介绍,这座以氨为储氢介质的加氢站,目前是国内单体产氢量最大的氨制氢加氢站点,标志着我们在“氨-氢”能源转换领域打通了规模化、商业化链条,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技术路径”。实现了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技术推广应用,树立了“氨-氢转换规模应用”的行业新路径,验证了氨-氢转换的经济可行性。
南海区副区长曾法强认为,这座站的落成,同时具备了“全国首座商业化”与“氨裂解制氢”双重开拓意义,是福大紫金、福联氨氢等杰出企业与市、区、镇三级政府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和紧密协作的成果。它是南海氢能的“新名片”,商业模式的“展示窗”,制氢路径拓展的“先锋号”。
一体站落成背后的区域战略
链动产业、赋能城市、引领未来
南海区作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已初步形成从制氢、储运、加注到整车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今年,南海发布了全国首个《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支撑工作方案》,在氨氢保障方面实施强支撑。项目的落成,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布局中的重要落子。
项目落成也标志着南海在“氨氢融合”赛道上,再次巩固了在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上的领先地位。它与里水的华特气体、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美锦氢能产业总部基地等项目形成深度互动,共同推动里水镇乃至南海区氢能产业集群的壮大与升级。
美锦能源作为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领军企业,旗下拥有飞驰科技等整车制造与核心部件企业。福联氨氢的氨制氢技术,可为美锦能源提供了稳定、多元的氢源保障,双方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拓展等方面形成“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共同推动里水镇成为华南地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样板区。
可以预计,两者的产业互动可以整合里水镇的氢能产业资源,形成更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里水镇在氢能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氢能企业和人才聚集,为地方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