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戴姆勒为何领投电芯负极材料企业Sila Nano?

拜登上台后,相比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政策画风突变。

拜登政府目标:2026年美国汽车市场电动化率25%。为实现此目标,联邦政府计划斥资200亿美金将当前政府车队全面电动化,并计划重新审议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恢复全额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或恢复购车最高7500美元个税返还补贴等刺激政策。

相比中国/欧洲/全球市场电动化率5.4%/11.1%/4.2%,美国电动化进程相对较慢,目前才2.2%。在拜登任期内,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一波高速增长期。

同样,作为在美国投资的中日韩电池企业和美国本土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迎来一波红利期。

而对于美国本土的电池产业链,博主将进一步保持持续关注(除之前写过的Romeo Power和Proterra)。

本文聚焦下被戴姆勒领投的电芯负极材料企业--Sila Nano

Sila Nano由Gene (特斯拉创建初期的第七位员工),Gleb Yushin and Alex Jacobs联合创建于2011年。

Sila Nano对自身的定位是只做电芯负极材料,不做电芯。该电芯负极材料的技术来自其联合创始人Gleb Yushin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期间的研发成果。

电芯负极材料的信息如下:

当看到Sila Nano这个负极材料的信息时,博主第一反应是:同今年年初被国内各个电动车企吹捧的"掺硅补锂”技术中的硅碳负极技术路线一样。

但是当看到美国媒体采访Sila Nano创始人Gene时,Gene所释放的关于其负极材料的技术路线,与常说的硅碳负极技术路线还不一样。其原文如下: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Sila Nano完全将负极碳换成了硅材料,而不是国内主流电芯企业采用的将部分碳换成硅材料。Sila Nano的这种全硅负极材料采用纳米微孔的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的锂离子,从而增加电芯的能量密度,最终可将能量密度提高50%,目前是20%。并且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整个结构尺寸变化较小,不会因膨胀而塌陷。

另外这种负极材料能在现有的电芯制造工艺中得到兼容,无需改动电芯制造工艺,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的电芯技术革新路线(比如固态电池)。

相关介绍视频如下:

因博主的专业和工作方向,毕竟不是从事电化学研究和电芯产品的研发,所以对于其具体的技术原理,不做进一步的解析。

因该硅负极技术在未来可能呈现的巨大商业前景,目前Sila Nano已经获得多家投资机构和一些实体企业的投资,目前其估值已达33亿美元。相关投资方和投资细节如下表所示:

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消费类电池头部企业ATL以及整车头部企业戴姆勒。根据Sila Nano的规划,这种全硅的负极材料最早应用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上(应用该材料的消费电子产品预计2021年会上市),后续会应用在汽车上。

戴姆勒对Sila Nano的投资,让博主想起了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BMW和福特对固态电池企业Solid Power的投资,大众对Quantum Scape的投资,雷诺对固态电池企业Ionic Materials的投资。

问题来了,那么最终这些车企对这些固态电池企业和新电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成自己的供应链安全,形成最终的效益呢?

基于整车企业不做电芯的前提下,博主认为:对于投资的电芯企业,可以直接向车企供货,车企将电芯成组成模组和Pack,最终部署在整车上。

而对于投资电芯产业链上游的正负极材料企业(比如本文所阐述的戴姆勒投资的Sila Nano的负极材料),这种情况,博主认为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设想(见《大众成为国轩第一大股东新闻后的一些个人思考》):

到后来,最终当主机厂掌握电芯技术的Know how,掌握电池和电动车之间的关联细节后,会利用那些积累了丰富的电芯制造和电芯工厂运营经验的电芯企业,替其做定制化的电芯生产,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最终增加其在整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新相关

光伏反内卷: 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聚焦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会议提出,光伏产业各方要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光伏产业高...

江苏: "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在张家港的街头,你可能会遇到这种特别的公交车: 它们不“喝”油,只加“氢”。进站10分钟,就“能量满满”重新出发。这背后是江苏氢能产业的“硬实力&rdquo...

ABC分置法的背后是什么?

在光伏产业追求极致效率的道路上,BC电池因其正面无栅线、100%受光的特性,一直被行业公认为单结晶硅技术路线的终极形态。然而,自1975年首次被提出以来,BC技术因制造难度极高、成本居高不下,长...

《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

8月27日,在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国氢能联盟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以下简称《产业发展指数》),动态跟踪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与新需求,为行业高质量发...

陕西"氢样本"

这两年“双碳”成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词,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需求,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

科技创新"串起"库车绿氢产业链

“从2023年6月投产以来,我们已生产约1.3万吨绿氢。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把绿氢产业链条串起来,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近日,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氢能项目管理专家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