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肖成伟: 在高比能电池的需求推动下 新材料在加快开发、应用

中国储能网讯:“在政府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全球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日前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作主题发言时如是表示,并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800万辆。

针对动力电池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肖成伟指出,主要还是向着高比能的方向发展,材料迭代从高电压的中镍到高镍到超高镍再到硅基负极,以及锂金属负极。从低成本的角度来讲,磷酸铁锂有一些技术的提升,磷酸锰铁锂是其中一个研究热点。另外,在结构创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来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如大圆柱、CTP、CTC、CTB等。液态电池也实现了高水平的技术进展;再有液态高比能三元电池,材料体系是高镍三元和高容量硅碳负极,该款电池实现了批量应用。

在新能源汽车对高比能电池要求的推动下,新材料也在加快开发和应用。肖成伟提到几个热门的材料:一是富锂锰基材料,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250毫安时每克,与硅碳匹配可使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每公斤及以上。磷酸铁锂下一步迭代的材料就是磷酸锰铁锂材料体系,它可以和富锂锰基去复配,也可跟三元材料复配,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密度。对于负极来说,我们从石墨到硅基再到锂金属,目前在高比能电池里面用的是硅基,包括硅氧和硅碳,要进一步提高循环技术水平。

针对当下热议的固液混合和全固态电池,肖成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固液混合电池,基本上可以借鉴液态电池的生产设备和生产体系,而全固态电池的整个生产工艺和装备要做一个全新的开发,这两类电池的技术路线都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各个企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肖成伟还指出,在电解质体系里面基本上以四类为主,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聚合物,不同的体系在不同的企业里边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研究和应用。这个是部分固态电池企业的技术布局和研发进展,从能量密度方面,基本上是240~400瓦时每公斤的分布,正逐步实现量产。

“从整车厂角度来看,基本按照2025年前后建立全固态电池的试制线,并推出搭载的原型车。2030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并装车使用,这是按照整个时间点来进行的规划。”在总结固态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时肖成伟认为,2022年固液混合电池能做到小批量的量产,下一步在固液混合和全固态电池进行批量化的生产,时间点大概在2025~2027年,能量密度大概是400瓦时每公斤,体积能量密度是800瓦时每升的水平,到2030年的时候要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生产,能量密度达到500~600瓦时。

肖成伟表示,对高比能电池,科技部已经布局了四个重点研发的项目,对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新体系动力电池、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进行了相应的支持。

“还有一个热点是钠离子电池,这是我们开发的一款钠离子电池,从整个循环寿命和规律放电的性能上表现还是非常优异的。再一个是全气候高比能快充电池,电池比能量高,适用于纯电动乘用车的快充需求,夏天可以实现快速散热,冬季可以实现快速加热。”肖成伟补充道,对于安全性,在电池热扩散抑制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阻燃微胶囊技术、高温烟气定向引流等,通过技术的应用来提升电池的热扩散抑制。同时从大数据的角度对电池的安全风险进行相应的预测,包括热持功能和安全预警,像电池的电流、电压、温度等进行相应数据的采集、建模分析,进行风险预测。

肖成伟最后总结称,现在研发的热点集中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新体系电池、智能电池、电池系统集成等,通过国家的支持,在工程化技术和技术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高中国动力电池基础研究能力、工程化技术水准,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最新相关

释放车网互动潜能需构建长效机制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对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作为规模庞大的"移动储能"资源,其车网互动(V2G)潜力巨大。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

远景田庆军: 储能行业"内卷"岌岌可危

8月12日,2025 EESA储能峰会在上海举行。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受邀致辞。就当前储能行业"内卷"这一热门话题,田庆军指出,非理性价格竞争持续加剧,已对产业链健康运行构成系统性风...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释放多重价值

7月10日,东北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8400万千瓦,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近日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上新"的跨省事故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在保供中发挥了作用。"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