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央视围绕储能市场“一芯难求”的火爆现象进行专题报道后,近日又推出《储能市场“热”力不减》,持续追踪储能市场的最新动态。报道揭示,我国储能产业持续高热,不仅国内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企业订单饱满、产能拉满,在海外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产销两旺,储能企业订单排满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猛增超3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稳居世界第一。这一庞大的体量背后,是储能作为巨型“充电宝”在能源调节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市场的火热直接反映在企业端。在浙江某电源动力企业的生产基地,生产线正全力运转,日产能高达20MWh,产能利用率拉满,订单已排至明年第二季度。同样,北京某储能系统企业也表示,今年公司整体产能同比提升近八成,产线正根据订单情况持续新增。
这一轮需求的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有效驱动。今年2月国家发布的136号文取消了强制配储,转而推动储能走向市场化,极大地释放了市场需求。
某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出,2025年以来订单增长明显,出货量同比超过80%,其中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的大型储能系统成为主要增长点。政策转变后,增速自6月起明显加快,大储出货量增幅同比超过200%。
储能企业加速出海,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储能企业正加速出海,新兴市场也迎来了“集中爆发期”。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达到163GWh,同比增长246%。
其中,印度市场增速高达10倍,东欧等新兴市场增长至少3倍,欧洲和北美部分市场需求也增长了3~5倍,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专家分析,本轮出海潮的核心动力在于全球能源转型提速。一方面新兴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加快布局;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导致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或能源获取成本偏高,共同催生了旺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储能的“出海逻辑”正在升级,以往依靠成本优势“卖产品”的1.0模式,正逐步迈向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售后与运维服务”的2.0新模式。与此同时,产品线也更加多元,除了出货量持续攀升的大储产品,面向欧美和亚非拉国家的移动储能、户用储能等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