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丁仲礼院士: 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北极星氢能网讯: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城小E” ID:DCXE2016作者:大城小E)

丁仲礼院士提出以人均历史排放基础分配碳排放权的“中国方案”,并表示碳中和指的是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的过程,即净零排放。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有密切关系。以2019年的全球CO2排放数据为例,我国生产端人均碳排放为7.28吨CO2/人,消费端为6.41吨CO2/人,高于全球人均碳排放量(4.75吨CO2/人)。但从1900~2019年的人均累计碳排放来看,我国为157.39吨CO2/人,远不及全球人均累计碳排放量(209.62吨CO2/人),这意味着我国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

丁仲礼院士在报告中谈到,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CO2。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的已有成果,丁仲礼院士还提出了5个方面的初步看法。

一是“碳中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二是完成碳排放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三是我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四是“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完成;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等“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国家要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

原标题: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最新相关

释放车网互动潜能需构建长效机制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对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作为规模庞大的"移动储能"资源,其车网互动(V2G)潜力巨大。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

远景田庆军: 储能行业"内卷"岌岌可危

8月12日,2025 EESA储能峰会在上海举行。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受邀致辞。就当前储能行业"内卷"这一热门话题,田庆军指出,非理性价格竞争持续加剧,已对产业链健康运行构成系统性风...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释放多重价值

7月10日,东北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8400万千瓦,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近日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上新"的跨省事故备用容量共享机制在保供中发挥了作用。"备用容量共享机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