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新能源物流行业步入产业周期迭代的深水区,政策红利也逐步转向价值创造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地上铁2025届创连大会,已然成为行业资源聚合与认知升级的重要坐标。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行业正经历一场微妙的分化:有人仍在为政策补贴退坡后的生存问题焦虑,有人困在“赚快钱”的惯性里难以转身;而这家成立十年的企业,却用超18万台运营车辆、200多万根互联互通充电桩、2000多个服务网点,跑出了行业“最硬”的阵地。
回顾这十年,地上铁最初的正确选择,不仅让它熬过了行业洗牌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能源物流行业发展。
1
选短期利益还是长期价值?
商业世界中,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的平衡始终是行业演进的核心命题。那些锚定根本问题的投入,往往在初期因见效缓慢而被忽视,却少有人察觉;若不打通行业发展的“底层梗阻”,任何阶段性的增长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壁垒。
当新兴赛道出现时,市场总会自然分化出不同的探索路径。一部分参与者会优先响应短期需求,在政策与市场的交集处寻找快速适配的方案;另一部分则会选择沉潜,将精力投向那些虽复杂却能支撑行业长远发展的核心领域。
十年前的新能源物流行业,正处于这样的探索期。政策红利为赛道注入了初期热度,针对短期市场需求的适配策略成为阶段性选择;而赛道深处,行业的核心瓶颈已然显现:物流企业的运力稳定性需求尚未被满足,充电桩基础设施的覆盖缺口亟待填补,车型与多元物流场景的适配逻辑也未形成标准。
作为横跨物流、汽车、新能源的交叉领域,新能源物流发展需要多维度的底层支撑,但当时行业的建设动能,尚未完全聚焦于这些“慢而关键”的环节。
也是在这一年,地上铁进入了新能源物流领域。它没有被短期的市场热度牵引,而是将资源锚定在行业最根本的基建与运营能力建设上。
这一切都要从十年前说起。
2
新能源红利期,地上铁走“实在路”
2015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像一场热闹却无序的集市。政策红利如潮水般涌来,国家层面一年出台20余项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新能源车企想上路,却缺充电桩支撑运力;物流企业想尝试绿色运输,却怕承担车辆续航不足的风险;早期车型故障频发,维修成本高企;整个行业卡在“想动却不敢动”的僵局里。
正是洞察到这份“趋势与困境并存”的行业现状,地上铁基于对新能源领域的长期研判与技术积淀,于同年在深圳注册成立。可贵的是,地上铁没跟风追逐短期政策红利,反而派驻团队扎进产业链调研,找寻一条适合地上铁的“实在路”。
彼时新能源圈里,“找赛道”成了最时髦的事,有人扎进乘用车赛道拼营销,有人盯着电池材料,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运动,在企业末梢却悄然走了样:真正上路运营的不足三成,不少车甚至在停车场里落满灰尘,成了“政策闲置品”。
而地上铁的目标很实在:让产业真正落地,让新能源车真的跑起来。它选赛道的原则很简单:不选看起来热闹的,只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最终,地上铁决定“先把业务跑起来,自然会有出路”,把当时行业里的“难事”做一遍:物流企业不敢买新能源车,它就创立租车模式,自己承担车辆闲置的风险;充电桩不够影响运力,它就咬牙自建充电站,哪怕初期投入大、赚钱慢;甚至为了按约定时间给客户交车,团队能在车管所连续守三天三夜,完成几十台车的上牌手续。
“宁愿短期赔钱,也要跑通第一单”,这种近乎执拗的做法,成了地上铁那个时代的实践呼号。
3
前五年“打基础”,后五年“建生态”
2017年,地上铁凭着积累站稳了脚跟:车队规模突破1万台,服务网络30个一二线城市,更在全国建立起五大业务区。2018年,地上铁推出数字化平台1.0版本并与上游整车厂进行车辆定制化合作。
2020年前后,大量靠补贴生存的企业黯然退场,地上铁却已经拥有了3万台运营车辆、覆盖50多个城市的服务网络,成了行业里少有的能提供全链路运营服务的企业。
如果说地上铁前五年是“打基础”,那之后的五年,就是“建生态”。
从2020年开始,新能源物流行业进入了激烈的洗牌期,彼时地上铁发现,行业的真正痛点是缺正向开发的好车、缺适用于物流的充电桩:不同城市的政策不统一,主机厂、物流企业、充电运营商少生态并联,从而导致“车跑不起来、桩用不起来、数据通不起来”。为此,地上铁提出了“战术上打一打,战略上求合作”的策略,联合主机厂、物流企业、运营商等上下游角色进行并联。
这种“生态协同”的思路,让地上铁此前的努力变成了可复用的“行业基建”:通过车辆运营积累的数据,汽车厂家能及时改进车型;通过数智化平台实现“租车、充电、维修保养”一站式管理,物流企业能切实降低运营成本。这意味着,这套“生态底盘”不仅解决了效率问题,还解决了行业价值问题,地上铁搭建的生态,不仅能自己用,还能让整个行业共享。
4
破解数据孤岛:地上铁推动行业数智化
2024年,新能源物流行业的问题又出现了——数据孤岛。这一年开始,政策红利让位于市场竞争,客户的需求从“有没有新能源车”变成“能不能降本增效”,可从主机厂到运营方、再到下游的维保、充电、保险等主体,守着海量的数据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车辆利用率低、充电成本高、维保响应慢,成了新的行业发展障碍。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和“各自创新不联动”的问题,地上铁从“生态搭建者”变成了“数据连接者”。据了解,地上铁现在正通过开放API接口等方式,推动行业内的数据统一,进而实现全行业的数智化升级。这种开放数据的背后,是地上铁对行业本质的又一次深刻认识:新能源物流车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能串联起行业各个环节的“智慧节点”。
目前,地上铁正打造以AI智能体为核心的精细化智能运营创新模式,通过数字化深度变革,推动运营体系从传统人工管控转向智能协同决策,从而实现根本性升级,其创新力贯穿组织与业务全维度,具备向全行业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生态赋能能力。这种“自身突破+行业赋能”的双重价值逻辑,不仅是地上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更能通过持续的技术沉淀与生态价值释放,为投资者带来可持续且具备高确定性的长期价值。
基于行业痛点,地上铁构建起“终端-中台-后台”三层架构,终端通过车上云实时检测新能源物流动向、中台集约化管理降本增效、后台驱动决策;基于产品服务,地上铁以“数据+场景”严选定制车型(如冷链车、耐寒版车型),并提供“租售-充电-维保-残值”全生命周期服务(如“传价宝”产品5折回购、“精准充”系统链接逾200万充电桩、标准透明的小超修车服务等),最终推动行业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型。

5
做绿色发展:地上铁的ESG实践
近两年,地上铁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做法成了行业标杆:它是中国唯一、亚洲首家连续两年获得标普全球“深绿色”认证的企业,所有业务收入都被认定为绿色经济活动。同时,地上铁还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参加了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推动绿色物流的国际交流。
在绿色环保层面,地上铁不只是追求数据,而是通过具体项目落地价值:它打造了行业首个以ESG为理念的社会教育类年度主题活动——“一路简而有道”。2023年,这个活动以新能源物流为纽带,跨越行业和地域界限,探索低碳场景,不仅完成了3555公里的低碳公益行程,还在腾格里沙漠开展植树固沙活动,让环保从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事件。而今年启动的活动第二季“绿途百美村庄公益行”,更是把新能源物流的优势和乡村需求结合起来,解决了偏远乡村农特产品“难运出去”的问题,在推进环保的同时帮助乡村发展,让绿色发展的价值延伸到更多民生领域。
6
地上铁的下一个十年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地上铁的发展逻辑终于清晰:
当行业开始讨论“下一个十年怎么发展”时,地上铁的十年历程已经给出了答案:前五年“打基础”,通过自建自研搭建行业发展的根基;后五年“建生态”,通过合作打破地域和企业之间的壁垒;现在“破数据孤岛”,通过开放数据推动行业价值重构。
正如2025创连大会上,地上铁绿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海莹女士所言:让深耕者聚沙成塔,让破局者万象更新。

下一个十年,行业或许仍会面临新的挑战,但地上铁用十年证明的“锚定关键、持续深耕”的内核,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发展逻辑,成为推动新能源物流行业前行的标杆力量。毕竟,所有的行业通途,都始于第一个主动破局的行动。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