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山西大同: 一座朝气蓬勃的能源之城

岁月匆匆又一年,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大同一刻也没有耽误。

现如今,行走在大同市广袤的土地上,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站在波光粼粼的文瀛湖畔远眺,青山似锦,秀丽如屏,树木葱茏,鸟鸣婉转。

5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春暖花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为新时代山西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殷殷嘱托仍在耳畔,声声关怀催人奋进。这5年来,大同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深入实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扎实推动转型“四步走”,持续深耕“四大赛道”,尤其是在能源赛道上,大同市把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和突破口,在从传统到精细、从单一到集聚的“蝶变”跃升过程中,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转变。

奏响能源之城建设的交响乐章

时间的书页次第展开,发展的篇章不断翻新。

2024年,大同市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在能源之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晋北新能源基地落地开工,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海博思创、阳光电源、国瑞协创等一批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

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62亿吨,累计建成9座智能化煤矿,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5%;国电湖东、同热三期“上大压小”项目加快建设,化学储能、抽水蓄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业态全面发展……

时代不会忘记实干家,历史不会辜负奋进者。一份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汇聚成为大同市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令人心潮澎湃。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同市持续推进能源之城建设,扎实开展煤矿“四个一批”工作,推动潘家窑、大西庄2座资源接续煤矿完善手续尽快开工,加快达子沟等4座煤矿产能释放,确保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1.5亿吨以上。抓好国电湖东、同热三期“上大压小”项目建设,推动大怀线特高压输变电主体工程开工。持续发展壮大新能源,加快晋北新能源基地、37个风电光伏项目、14个储能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大唐中联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海博夏初二期、阳光电源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换电重卡、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擦亮能源之城的发展底色。

储能“蓄势”加速转型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储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技术革命的必争之地。

前不久,新荣合邦400MW/800MWh储能电站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由合邦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和赣锋锂业旗下深圳易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采用集装箱形式,每个储能单元由2个电池集装箱及1个PCS+升压变一体机箱组成,单个电池集装箱容量为5MWh。

这仅仅是大同市储能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2021年,国宁时代(大同)储能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同第一热电厂退役厂址和输电设施,建起了网宁储能电站,“上演”了一场“新”和“旧”的交替、“强”与“强”的联合。目前,该电站是全省第一座完成全容量并网的储能电站,它采用全户外预制舱设计,配置宁德时代1500V高压液冷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电站整体转换效率大于8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大同市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加速布局电化学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储能产业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商业化运营装机规模32万千瓦,在建及储备项目总容量超600万千瓦。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4个并网运行的共享储能项目中,作为全省首个投运的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新荣中鑫电联10万千瓦项目,自2023年10月商业化运行以来,已累计完成调峰交易超500次,为全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提供了宝贵的可复制经验。

目前,全市14个在建储能项目涵盖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创新技术形态。2024年入库的项目中,云州中储能10万千瓦混合储能、灵丘晔晟20万千瓦独立储能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展现了大同市在储能产业发展上的强劲动力。

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浪潮中,大同市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创新、技术突破的三维驱动,加速从传统能源基地向新型储能产业高地转型,为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追风逐日”绘新景

5月的古都大同,蓝天碧水美景如画,绿树繁花生机盎然,行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时会被远处山脊上体量巨大的风机、坡梁上形如阵列的光伏发电板所吸引。近年来,大同市不断深耕能源赛道,产业结构越来越新,去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4%,高于全省值近4个百分点。

为了更好地发展新能源产业,今年大同市正以晋北新能源基地项目为核心抓手,通过专班跟进、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其中,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光伏项目已开工,标志着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集群建设正式启动。与此同时,37个总装机289.8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正梯次推进:总计72.9万千瓦的8个续建项目中,2个20万千瓦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4个27.9万千瓦项目完成复工复产,剩余2个25万千瓦项目正进行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等复工筹备;总计216.9万千瓦的29个新建项目中,3个17.9万千瓦示范项目已破土动工,其余项目均在土地预审、环评审批等前期环节高效推进。

近年来,大同市在储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预计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

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大同市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加油。

为美好生活“增光添热”

走进晋控电力塔山发电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里,笔直宽敞的风光大道旁,太阳能光伏板同风力发电并用的路灯整齐划一排列在路边……燃煤不见煤,厂区如景区。多年来,该公司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协调互促新模式,使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一边致力于呵护绿水青山,一边为美好生活“增光添热”。

近年来,塔山发电公司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该公司对储灰场进行了环境环保优化治理,种植了常绿植物、落叶乔木、景观苗木以及苹果、李子、山楂等20多种经济作物,修复储灰场边坡1.2万平方米,覆盖有机土壤8.35万立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0.2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在90%以上。同时,修整了2.5公里混凝土生态路,种植了行道树,筑起了锁住灰尘的“绿色长城”。此外,应用无线通讯技术将视频监控接入到智慧电厂一体化管控平台,为储灰场安上了“千里眼”,实现了远程智慧化管理。

“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切换键’。我们秉持节能减排、降耗低碳的绿色发展理念,将打造‘绿色塔电’落实到了电力生产多个环节。”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先后完成凝结泵变频改造、烟气调质、CEMS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国内首台全国产化行星变频调速装置等8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技术改造实施后,每年可节电3411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89万吨,折合原煤3万吨。此外,该公司积极响应布局“以热定电、以热促电”的供热改造科技创新“新棋局”,走出“绿色低碳路”,在成功为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企业供热的同时,积极开拓民生供暖市场,于去年启动居民供热改造项目,以热电联产替代低效率、高排放的分散小锅炉,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抢占新能源制造产业高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山西海博夏初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里AGV自动牵引车、电芯搬运机器人等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一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海博夏初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夏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致力于打造集“智能产线、智能仓储、智能物流”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储能设备生产基地,规划建设有储能装备制造生产线、储能电池实验室和系统研发中心。

同样位于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大同市国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专注于储能业务的科技型新能源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主营产品包括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网络能源、共享换电等系统,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技术先进、专业可靠的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时光镌刻攀登的足迹,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近年来,大同市立足自身实际,不断丰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内涵,壮大发展版图,山西同阳电源有限公司、锐华能源(大同)技术有限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在云中大地上拔地而起,奋力抢滩新能源制造产业高地,助力能源产业向“新”向“绿”。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大同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和新型储能电池行业。其中,以大同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去年完成营业收入15.6亿元;储能电池行业主要集中在储能装备制造企业和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3.36亿元。

智能化升级赋能矿井高质量发展

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智能化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智能视频AI预警系统正在利用智能视频分析、远程视频诊断等技术,对井下人员、设备以及环境进行24小时360度全覆盖监测。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井下作业的关键地点、重要场所接入监控设备130余处,部署采煤机运行人员闯入、液压支架移动人员闯入等算法场景、算法模型18种,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了安全监管触角,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同忻矿机电副总经理徐相权说。

“我们去年还建设完成了洗煤厂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矿井大型设备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项目、智能化拣矸排矸项目……”徐相权说。该矿使用智能设备后,不仅节省了相关生产作业的人力和时间,还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生产能耗,提升了采煤工效,智能化建设的好处日益凸显。

从采煤机智能切割煤壁到放顶煤作业全自动化,从机电设备全天候智能巡检到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后“电子销号”,从智能化自主调节井下通风系统到作业现场地质条件变化主动预警……如今在同忻矿,智能生产、数据应用、信息共享已成为矿井管理人员精准管控安全、统筹协调生产、有序高效经营、精准技改创新的科学依据和最强保障。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共14座矿井布局智能化矿山建设,已建成包括同忻矿在内的5座智能化矿山。依托5G、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煤业集团各生产矿井加快智能化建设步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井下“网约车”、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投入到生产中,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一步,煤业集团还将全力推进煤峪口等10座矿井智能化建设,并规划2025年建设白洞、圣厚源两座煤矿,持续推动整体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让采煤沉陷区焕发绿色生机

今年3月,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5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分别在左云县、云冈区和新荣区开工。光伏发电项目的陆续开工,标志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采煤沉陷区新能源项目正式落地。

据了解,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是全国已批复的“沙戈荒”12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中唯一以采煤沉陷区为主的新能源基地,由晋能控股晋北能源(山西)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新能源600万千瓦,其中包括风电1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0万千瓦;配套煤电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项目为支撑性电源;统筹规划配建储能设施;依托已开工建设的“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将清洁能源送往北京、天津等负荷中心消纳。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265.6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8.96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17.51吨/年,约20万亩采煤沉陷区地表得到生态治理和修复,届时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将重新焕发出绿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位于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配套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26年年底实现双机投运。“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超超临界、直接空冷燃煤发电技术,机组纯凝工况发电标准煤耗267.917克/千瓦时,全年平均设计发电煤耗242.282克/千瓦时,供热期热电比81.07%……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在国内同类型电厂中处于领先水平。”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融入项目建设全流程,从前发1千瓦时电用353克煤,现在只用263克煤;以前的发电含尘量是30毫克/标立方米,现在不超5毫克/标立方米,能在确保电力能源可靠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

最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