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储能新闻
太阳能光伏网

南方电网助力新型储能从示范应用走向市场化发展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截至2025年6月底,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的广东独立储能总装机规模达105万千瓦/192万千瓦时

● 2025年上半年,广东独立储能市场交易收入达2.94亿元,日均充放电循环次数约1.49次,利用率位全国前列

●如何实现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

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储能资源

节点电价驱动精准布局

●如何避免“内卷式”竞争?

持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双向拓展市场需求空间

对内进一步挖掘应用场景

对外加速标准国际化对接,实现产业链协同出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在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如何以技术创新破解安全、效率与成本瓶颈,以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化机制与多元价值,成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布局锂钠混合、构网型储能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与场景化应用,探索电力市场交易与容量租赁等新模式,全面提升新型储能的经济性和系统效用,推动新型储能从示范应用走向规模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

技术路线多点开花

助力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新型储能种类繁多,技术路线各有特点,经济性与适用场景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南方电网宝池储能站,5条差异化的构网型储能技术路线“同台比武”,将助力我国储能新技术由试点示范加快迈向成熟应用。为充分发挥储能电站的技术经济性,宝池储能站采取“独立+共享”运营模式,既能迅速响应电力负荷调节需求,又给新能源企业提供租赁服务,还在电力市场中自主交易电量,一体发挥新型储能的“三重功能”。

“宝池储能站200兆瓦容量将共享给总规模3600兆瓦的30多个风电、光伏厂站综合高效利用,为新能源接入电网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一臂之力’。”南网储能公司宝池储能站站长王辉表示。

南方电网公司结合区域能源结构特点和电网调节需求,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策略:在大型新能源基地配套领域,优先选用能量型锂电储能和抽水蓄能,以满足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即时平抑出力波动;在城市电网侧和用户侧,重点推广经济性更优的磷酸铁锂电池和逐步商业化的钠离子电池,用于负荷侧削峰填谷;在极端环境条件和特殊应用场景中,试点验证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的可靠性。

通过构建“技术—经济—场景”多维评价体系,南方电网公司正推动不同储能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最优配置,实现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专家表示,深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对于打破技术瓶颈、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中心针对创新链产业链的“堵点”“卡点”开展重点技术攻关,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该中心还聚焦布局产业技术研发,推动储能技术和装备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升级,同时推动新型储能前瞻性、战略级成果产出,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助力构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竞争新优势。

南网能源院新能源研究部项目经理饶志提出,新型储能技术更新迭代迅速,成本持续下降,锂离子电池储能度电成本已有望接近抽水蓄能,需密切跟踪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积极推进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研究,适时优化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随着储能技术成熟、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及投资回报机制完善,储能将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饶志说。

政企协同精准施策

以市场化机制释放储能经济价值

储能具有“低储高发”的独特特性,使其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风、光等能源的消纳能力,平滑清洁能源出力波动,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储能还可灵活参与电能量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

在电能量交易中,通过合理的充放电策略,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在辅助服务市场中,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进一步增强电力市场活力。

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协同政府部门,聚焦新型储能产业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分析研究,持续完善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在市场化交易方面,广东储能电站已正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截至2025年6月底,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的广东独立储能总装机规模达105万千瓦/192万千瓦时。

2025年上半年,广东独立储能市场交易收入达2.94亿元,日均充放电循环次数约1.49次,利用率位于全国前列,有效发挥了储能响应速度快、调节速率高、调节精度准、充放电转换灵活等优势,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在云南,政企协同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成效正加速显现。《云南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共享储能发展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新型储能项目的激励机制和调节容量市场的运行规则,扫清了储能企业后顾之忧,推动云南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确保储能投产即参与市场,实现建设、投产到入市“无缝衔接”,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同步开通市场注册“绿色通道”,靠前服务,提前开展规则宣贯培训、系统操作指导等“一站式”服务。短短数月,全省22家储能电站快速建成并全部完成市场注册,总容量达455.5万千瓦/911万千瓦时,大幅提升云南省电力系统短时段调节能力。

政策红利直接提升了项目经济性。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永仁致信30万千瓦/6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示范项目企业负责人介绍,“作为云南首家投产并参与市场的储能主体,我们不仅享受到了1.8倍容量租赁的激励,还通过电能量市场‘低冲高放’快速实现了收益,日均两充两放,储能资产利用率较高。”

云南实践印证,政策是规模化“加速器”,是投资者的“定心丸”。当技术路线选择、市场准入、收益模式被清晰定义,新型储能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产业发展的梗阻被一举打通,资本、技术与市场同频共振。市场热情高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一举跃升为南方五省区第一,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跑出高质量发展“云南速度”。

持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助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如何确保新型储能入市行稳致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黄炜坦言,当前新型储能政策短期促进投产,长期收益不足,需要扩大收益来源,实现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的质变。具体来说,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储能资源的经济性动力。通过调节容量市场收入锚定固定成本回收,叠加充放电价差、辅助服务等扩大收益空间,储能项目实现可持续收益闭环,引导储能投资落地,真正实现“市场驱动”。二是节点电价驱动精准布局:通过节点电价的价格信号,引导储能项目布局在新能源富集地和负荷中心等关键节点,午间消纳新能源,提高利用率,傍晚电力顶峰,精准削减尖峰负荷。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展研究部副经理罗锦庆进一步建议,应健全新型储能市场机制,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下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系统调节需要,研究建立爬坡、转动惯量、快速频率响应等辅助服务交易品种,体现灵活性资源价值,并探索储能容量电价,丰富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是推动新型储能入市行稳致远的关键。

“当前储能市场发展迅猛,部分领域出现一定程度同质化竞争现象。避免内卷,目标是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应深挖市场需求潜力,以高质量供给匹配升级需求,让储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饶志表示,“在尊重产业规律和市场价值前提下,通过技术突破、应用创新以及生态协同,不断拓宽储能价值边界,让其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其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释放,实现企业盈利、产业进步与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共赢。”

新型储能行业如何避免“内卷式”竞争,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专家提出,应持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并双向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对内,进一步挖掘应用场景;对外,加速标准国际化对接,通过技术输出实现产业链协同出海。同时,发展多元化技术路线,突破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瓶颈,完善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差异化布局,降低对单一技术路线的依赖,以技术升级替代低价竞争。

最新相关

川发兴能与金伟圳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月31日,四川发展兴欣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川发兴能")与云南金伟圳元储能有限公司(简称"金伟圳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产业链协同与区域市场协同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