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晌午的戈壁滩上,1076个灰白相间的储能机柜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宛如一座庞大的“电力粮仓”。这是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模块化电网侧储能电站——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看到的场景。运行近22个月来,这座电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容量保持率达98%,在线率达99.9%。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像华严第一储能电站这样的储能项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方案明确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年可储绿电超1亿千瓦时
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的规模令人震撼:装机容量200兆瓦/400兆瓦时,每年可储存1亿—1.2亿千瓦时绿电。按照一个普通家庭年用电2400千瓦时计算,相当于这座电站在充满后可满足5万户家庭1年用电需求。
“从2023年底投运至今,电站累计充电量已超过2.1亿千瓦时,放电量达1.9亿千瓦时,整体系统转化效率达到了89.94%,各项指标均超过宁夏电网储能电站平均水平。”华严第一储能电站工程总监殷永军告诉记者。
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的技术创新颇具亮点。电站采用的分布式模块化智慧储能系统,将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标准化机柜。
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华严第一储能电站储能设备及技术方案提供方。该公司技术总监赵晓斌解释说,上述设计让储能系统从复杂的工程项目变成便捷产品,显著降低了安装与运维成本。同时,得益于产品标准化、部件模块化的设计,电站单次维护维修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有效保障了整站设备99.9%的高在线率。
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的成功运营也证明了市场化模式的生命力。通过辅助服务收益、容量补偿与租赁等方式,电站为电网及17家新能源场站提供储能服务。“我们从项目备案开始就注重市场化运营,通过公开投标、议价等多种形式参与新能源配储报价。”殷永军说。
储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宁夏已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热土。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夏通过储能充电增发新能源电量16.2亿千瓦时,提升新能源利用率4个百分点。增发、提率两项效用的数值均达到2024年同期的约2倍,月平均综合利用小时数98小时,为当地新能源消纳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仅是宁夏,全国范围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储能技术创新也在全国开花结果。位于山西长治的鼎轮能源30兆瓦飞轮储能项目,具备毫秒级响应调节能力;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V2G车网互动解决方案,支持电动汽车在闲置时向电网反向供电……
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看来,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系统对调节性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在保障电力供应、维护系统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储能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储能可以公平参与各类市场交易,为新型储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李臻说,推动新型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企业的不断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机制完善,更多“电力粮仓”将为能源转型注入更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