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新疆哈密巴里坤戈壁滩上劲风呼啸,却挡不住工程建设者的脚步。由我院牵头承担的新疆某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勘察工程,在山丘间紧锣密鼓地推进。这项被业内称为“地下能量银行”的创新工程,以人工开挖花岗岩洞室存储高压空气的独特技术路径,为我国大规模储能发展开辟新赛道。
该项目设计运行压力高达6MPa以上,规划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需在地下打造能容纳高压空气的“储能洞穴”。工程区域海拔近2000m,花岗岩地层坚硬致密,既为储气洞室提供了天然承压条件,也让地下洞室开挖成为项目首个“硬骨头”。“在戈壁山丘的硬岩地层中施工,地质条件勘察的精准度直接决定后续建设的安全与效率。”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勘察团队兵分多路,对储气洞室、交通/输气洞、排水廊道等地下核心区域及地面进出口展开“地毯式”探测。从现场钻探的忙碌身影,到岩芯编录的细致入微;从物探测线的精准布设,到“坚持质量第一,建设质量强国”理念的贯彻落实,我院项目部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项目。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技术人员顶着烈日与风沙,完成了2500km²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用脚步丈量出项目的“地质家底”;1:1000工程区地质测绘中,他们手持仪器细致记录每一处岩层走向、裂隙发育情况,不放过任何影响工程安全的细微变化。
地下探测同样“火力全开”,钻探机昼夜轰鸣,钻杆不断向地下延伸,获取的岩芯样本成为分析岩体特性的关键依据;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等物探技术如同“大地CT”,精准勾勒地下地质构造;钻孔岩体声波测试、孔内电视观测、地应力测试、压水试验等一系列专业试验,则为洞室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岩体力学参数。每一组数据都要反复核验,确保为项目设计提供最可靠的地质支撑。每一项数据、每一次试验,都为项目后续建设筑牢安全高效的“地质基石”。
作为国家新能源存储领域的重点示范项目,该压缩空气储能工程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实践,更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随着勘察工作的深入推进,这座“地下储能宝库”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未来,它将以清洁高效的储能能力,为新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心剂”,也为我国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巴里坤经验”。

扫一扫关注微信